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作者:陈飞宇(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承泽(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研究助理);顾笑(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研究员)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范围的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是助力“双碳”数字化治理新征程、打造绿色数字产业化新生态进而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众多企业积极开展“智改数转”探索,为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赋能,也为加快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基础。

  数字化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数字技术有助于促进数据要素与现代工业的深层次地融合,如监测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并及时优化调整,引导生产生活绿色低碳变革。与此同时,绿色化也为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转型动力。跟着社会对数据需求量的持续不断的增加,传统数据中心面临着能耗高、单位能耗强度大等问题。发展绿色低碳技术能助力数据中心节能减排,落实各环节的减碳固碳技术,推进数字产业绿色化。可见,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化转型与基于低碳技术的绿色转型的协同发展,能够推动我们国家制造业提质增效。

  第一,制造业两化协同转型助力“双碳”数字化治理新征程。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双碳”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有助于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工业经济以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化的经济能够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投入碳减排领域,并通过算法驱动,精准快速识别有效需求,降低资源消耗,进而推动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现全链条的清洁化、节能化改造。

  第二,制造业两化协同转型打造绿色数字产业化新生态。绿色数字产业化就是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以动态演进的绿色标准不断牵引数字技术进步,以此打造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严格的绿色标准与节能政策能够倒逼传统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耗能企业积极引进与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工业流程再造,以生产方式数字化赋能制造业绿色化,由此推动完全不同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型产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制造业两化协同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新方向。这里主要是从供给优化和需求牵引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双化协同通过在供给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迫使公司进行技术、工艺流程和产品创新,进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逐步扩大对绿色低碳产品的需求,形成推动制造业两化协同转型的需求侧动力。由此,制造业两化协同转型形成了需求侧激励与供给侧推动的良性循环,在赋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同时,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两化协同转型相互制约。大规模数字技术的实施、运行与维护,不可避免地会耗费大量的资源能源,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绿色化目标的实现。而在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回弹效应”,即伴随数字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效提高,不仅优化了制造业的能源消费结构,还通过能源价格传导机制刺激了能源消费,进而产生反向的刺激效果。怎么来实现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协同转型与均衡发展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第二,两化协同转型体系仍在探索。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大趋势,深入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然而,由于受企业认知、平台供给、投资门槛、落地场景等复杂因素制约,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覆盖面不全、应用深度不足等问题。此外,囿于成本与技术制约,制造业绿色化存在阶段性特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等不同转型表现所要求的数字化能力也存在差异。

  第三,产业链条尚且还没有打通。制造业两化协同转型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系统思维和标准化的保障。在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和产业绿色化的进程中,需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壁垒,依托制造业两化协同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从现有情况看,部分制造业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创新动力不足,导致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度相比来说较低和融合面相对较窄,尚未形成更为完备和通畅的产业链条,放慢了数字赋能“双碳”目标实现的步伐,阻碍了制造业两化协同转型进程。

  第四,协同转型机制不够成熟。当前,我国制定并实施了诸多针对性政策,以鼓励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助力减排降碳。然而,面向制造业不相同的领域、不同环节的节能提效具体需求,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协同管理与运行方案机制。此外,受制于各行业数据兼容性不够、存储规范性不强、标准化不一等影响,跨行业或领域的数据资源交互流动不畅,增加了针对污染物及碳排放进行数字核算和数字监管的难度。

  第一,产学研用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一是以高精尖缺为导向,搭建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提高优质人才供给与制造业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着力培养集聚梯次衔接、作用突出、持续涌现的创新人才梯队。二是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制造业企业组织多方位的数字化转型合作,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快速推进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引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是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产学研用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在促进制造业双化协同转型中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二,政策扶持激活产业创新潜能。一是加强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以数字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成果应用相衔接的强耦合机制,打造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和实际应用验证并优化理论演进的良性互动格局,逐步打破现代信息技术因其复杂性和迭代性而给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技术壁垒。二是通过对各部门、众企业、多地区的统筹协调,依托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主体联动合作机制,建立面向制造业双化协同转型的服务平台,为制造业转型公司可以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和资源共享等支持,促进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三是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两化协同转型,通过社会资本引导、财政资金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制造业企业运用相关数字技术及节能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三,内外兼修培育制造业全链条新优势。一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为主线,以绿色高水平发展为导向,逐渐完备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销售、服务等制造业全链条新优势。二是培育和遴选一批可复制的上下游两化协同转型的典型模式,发挥本土数字科技巨头零碳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减碳能力,系统打造绿色价值链、绿色供应链。三是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强与国际先进标准、规制、管理的对接。

  第四,数据赋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碳管理。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统计监测、计量和数据分析,构建更为精确的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二是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制造业公司制作过程管理,有效打通生产各环节,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通过工业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和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完善碳排放信息公开披露机制,将企业碳排放数据纳入工业大数据并实现跨行业共享,打破行业间信息不对称,助力制造业两化协同转型。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看了这篇文章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