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编者按“能源周刊”是本报的特色专版,力图以专业的视角,为读者解读国内外能源动态和发展的新趋势。去年以来,“能源周刊”推出一系列关于节能的报道,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这里摘登部分读者来信,欢迎读者朋友持续关注“能源周刊”。

  去年以来,《经济日报》“能源周刊”专版围绕“节能”这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做了很多生动的报道,为节约能源出谋划策,对社会节能风尚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能源及节约能源报道的专业性很强,怎么样才可以“以百姓的视角说节能”?“能源周刊”从细节入手、从百姓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对节能商品市场调查等方式,把百姓的身边事同“节能”的大背景结合起来,一年来的报道可以说是题材丰富、视野开阔。

  “能源周刊”有一期是《让节能成为一种习惯》的小专题,下面分了两个栏目,分别是“身边故事”和“节能妙招”,尽管都是寥寥数语,我看过之后印象非常深刻,对我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家的窗户原本是铝合金单层推拉窗。看了“节能妙招”后,我根据文章中的一个小建议在原有的推拉窗里面又安装了一套推拉窗,形成了自制的双层窗户隔热层,不但节能,还能减少噪音,提高睡眠质量。装双层窗花销也不大,安装后,冬夏两季空调的启动时间明显缩短,省下不少电费。

  “能源周刊”提供的类似的节能常识还有很多,也非常实用:如冰箱如何省电、马桶如何省水;家居生活如何节能、怎样选购节能电器;节能政策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等。这些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希望《经济日报》多刊登一些贴近老百姓的报道。

  节约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如今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从“勤俭持家”的训诫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标语,节约教育似乎伴着我们成长的全过程。但现实并不乐观。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房子大了、电器多了、餐桌丰盛了、越来越多的人开上私家车了……与此同时,我们也消耗掉了更多的资源。有些人的节约自觉意识不强。

  去年,“能源周刊”推出了系列报道《节能产品市场调研·办公篇》、《节能产品市场调查·家电篇》、《节能商品市场调查·建材篇》、《节能商品市场调查·家居篇》,针对市场上的节能产品做了较全面的调查。我们从中了解到市场上能见到的节能产品的数量、种类、档次、价格和销售、消费者认知等各种情况。

  这些信息也促使我思考:我们在生产产品时应尽可能少消耗资源,在节能技术的研究上下功夫,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节约水平。

  “能源周刊”能够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很多不节能现象提出有益的改进建议,我认为非常有必要。除了在市民生活中推广普及节能的窍门外,还应在更广的范围内倡导“简约生活适度消费”的理念。在我们身边,很多浪费行为都缘于节约意识的缺失。例如,一些写字楼在下班以后仍然灯火通明;在一些商场超市,空调的温度调得过低或过高,在一些大型家电卖场,不管有人没人所有的电器样品都被打开运转;在超市购物的人们很少有人自备购物袋……

  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节约意识,非常必要。“能源周刊”在这一方面开了一个好头。

  “能源周刊”的节能报道使我认识到必须“让节能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出门时自备一双筷子、一个购物袋,最好能够降低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没有急事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尽量不使用空调,使用的话也让其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温度等。其实,节能型的生活随时都能轻松实现,只要你愿意。

看了这篇文章的人还看了